(资料图片)

新闻背景

近来,打开网络直播平台,时常会碰到类似这样的“代打电话”直播。主播在直播过程中,会根据用户提供的电话号码和需求打出一通通电话,有的是表白送祝福,有的则是“整蛊”开玩笑,用户需要给主播刷“礼物”预约排队代打。打电话过程的不确定性吸引到一众猎奇围观的网友。有的主播一天直播6个小时,单日收入数百元。(2月16日《工人日报》)

一名主播在平台给网友代打电话 视频截图(图源:极目新闻)

几乎没有准入门槛,导致网络直播领域存在着激烈竞争;同质化、单一化的内容输送,很容易吸引注意力、赢取流量。为了出奇制胜,不少主播们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求新求变。“代打电话”犹如一个市场富矿,让一些人发现和捕捉到了新的商机。成本低、不受地域空间限制、完成度高,还能不时地制造新鲜话题,“代打电话”受到不少主播们的青睐。

打电话本来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何要请人代劳?不愿意自己出面或者不敢现身,让一些人产生了通过劳务服务请他人代劳的利益诉求。出其不意的“代打电话”,有的时候确实能够起到精神慰藉与情感支持的功能,实现了委托方与主播们的互利共赢。然而,一旦“代打电话”逾越规则与边界,就可能导致网络空间“一地鸡毛”。

不论是代骂人、代讨债,还是代他人做一些欺骗性测试,抑或代为进行恶搞“整蛊”,“代打电话”有些时候具有很强的戏剧效应,能够迎合和满足围观者的猎奇心理和畸形趣味,吸引了众多的眼球。为了更多地进行利益变现,一些主播在“代打电话”上越走越偏,导致其不仅背离公序良俗,也可能侵犯他人的权利与尊严。

和私人之间的通话不同,“代打电话”具有很强的公开性和象征性;众目睽睽之下,“代打电话”不仅会触碰隐私权,也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与心理上的伤害。如果“代打电话”为了戏剧效果失去底线与禁忌,如存在辱骂、骚扰行为乃至涉嫌侮辱罪、寻衅滋事罪等失范行为,就可能要接受法律的规训与惩罚。

“代打电话”说到底就是一种“打擦边球”,利用了社会规范的夹缝地带和弹性空间。究其原因,社会规范只是对普遍的失范类型进行了界定与约束,对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一些失范行为尚未覆盖到,从而导致规则难以约束失范行为,沦为“稻草人”。“代打电话”的虚火,显然需要清醒剂来“降温”。

急剧的社会变迁,让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将其及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治理轨道,而不是沉默、放任其“野蛮生长”。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代打电话”,显然需要“紧箍咒”。这不仅需要委托人和网络主播多些规则意识与边界精神,也呼唤监管力量“快进一步”“跟上步伐”。当失范行为更容易被抓住、被问责,当剑走偏锋得不偿失,自然会减少投机行为。

皖中评特约评论员 杨朝清

关键词: 自行其是 流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