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望山北,北清路旁,中关村壹号园区的醒目标识已成网红打卡点,大红的“1”字和池水倒映的蓝天白云相映成趣。

多数来访者的第一站都是A1楼的园区展厅。智慧大屏下,从卫星模型到智能人形手,从自研芯片到机器人,园区入驻企业的拳头产品琳琅满目。


【资料图】

中关村壹号,不在中关村,而是在十多公里外百望山后的北清路旁。如今这条路两侧,已经成为继中关村地区之后,海淀最具潜力和活力的科技创新增长点。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

虽然地处海淀山后地区,运营尚不足5年,但这里聚集了近10家“硬科技”独角兽企业,而且多数都是入园后快速成长为独角兽的,这也让中关村壹号迅速跻身北京重要的地标性产业园区之一。

郊区、城中村、发展洼地——曾是人们对这片区域的主要印象。短短数年间,荒地上崛起的园区是如何成长为令人艳羡的独角兽超级孵化器的?

夜色渐深,园区楼宇被灯光点亮,U Space空间热闹非凡,一场关于通用人工智能热门话题的企业家夜话活动吸引大批专业人士到访。除了畅谈前沿话题,参与者还忙着交流企业需求,扩展“朋友圈”。

“今年我们迎来了一批新伙伴,14家企业最新入驻!”园区负责人在分享环节抛出一个“彩蛋”,激起现场一阵热烈掌声。

高朋满座,欢声笑语,眼前的一派热闹景象,让园区招商经理杜普龙的思绪不禁又回到了园区刚启动运营时的2018年。那时候,这里一到晚上街区漆黑一片,先期入驻的运营部门前来“开荒”,因为周边没有像样的饭馆,只好吃了半年多的外卖。

寸土寸金的中关村核心区,早就面临“成长的烦恼”——企业办公场所和产业配套空间稀缺,不少新创立的科创企业难寻落脚之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原始创新力度,中关村需要更大的舞台,曾是海淀发展“洼地”的中关村科学城北区驶入发展快车道。

时间轴再向前推移3年。中关村壹号运营团队早早启动了产业调研,结合市、区产业政策和区域产业基础,最终锚定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金融科技三大产业方向,为园区孕育独角兽奠定了坚实基础。

即便做了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园区在刚起步时依然不太顺利。

杜普龙接待过形形色色的客户,因为园区距离市区太远,有的企业负责人干脆不来了,有的客户走到半路就放弃了考察行程,还有的匆匆到访后立马扭头离开。位置偏、配套少,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

顶着巨大的招商压力,园区仍然对企业入驻门槛有着执拗的坚持,严格准入,只选择前沿赛道或细分领域头部、中部,且发展初期具有前景、强技术驱动型的企业。

曾有一家互联网教育企业表达了入驻意向,当时运营团队肩上扛着不轻的招租任务,这家企业一开口就要租下近一半的任务面积。经过充分研判,运营团队拒绝了这家企业。

“园区设置了很明晰的产业赛道,一定要有所取舍,对于产业方向有‘偏差’的企业,我们都会慎重考虑。”中关村壹号运营公司实创亿达董事长冯戈说。

事实证明,正是因为这份坚持与耐心,园区最终培育出了适宜独角兽生长的肥沃土壤。

百望云是一家提供财税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独角兽企业。随着业务规模迅速壮大,公司亟须优质产业空间。当时,中关村壹号也正在向金融科技领域潜力企业伸出橄榄枝,双方一拍即合,企业不到两周时间就做出了搬迁入园的决定。

“创始团队成员白天西装革履见客户、招新人,晚上直接进仓库填单子发货。”百望云CEO杨正道至今仍难忘创业初期的情形。入驻园区后,各种送上门的配套服务让公司日常运营压力大大减轻:海淀区高精尖产服人才服务站落户园区,为企业提供工作居住证、人才引进等服务;园区内就可以办理跨境商旅通行申请业务,还提供管家式申请辅导和快速审核通道;各类股权及债权对接服务活动不断……

“团队可以轻装上阵,更加专注于研发。”在杨正道看来,这里有硬科技产业的聚集优势,也有对创业者的软性支持,园区“做媒”举办的各类产业对接活动,让企业拥有更广阔的商业机会。

用技术撬动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梦想,是每个独角兽故事的起点。

佰才邦是一家5G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2014年,怀揣着用技术创新让优质通信服务以“白菜帮”价格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愿景,孙立新从通信巨头公司离职在京创业,公司名称与“白菜帮”谐音,也有汇聚百才之意。

扩展市场的关键时刻,孙立新在中关村壹号组织的一场内部研讨会上结识了其他入驻企业的负责人,迅速敲定合作意向。多家园区入驻企业,后来都成为佰才邦在5G领域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园区的资源盘活了!我们足不出园就能谈合作。”对此,孙立新赞叹不已。

让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到工厂,再将产品打磨成广受好评的商品,是独角兽成长的必经之路。园区搭建的各种应用场景,成为企业创新的“试验田”。

园区智能门禁是爱笔智能的技术,电梯声控系统则出自声智科技,D2楼5G信号全覆盖业务由佰才邦负责……冯戈把园区形容为一个“放大器”,通常会优先推广进驻企业的创新产品。

选择朝阳产业,追逐创新风口,在独特的孵化培育氛围中,中关村壹号与独角兽以及潜在的独角兽们共同成长。

在北京,这样的超级孵化器不止一家。与中关村壹号一路之隔,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年产值占到北京芯片行业半壁江山,已经跑出4家独角兽;从西三旗老家具厂华丽转身的金隅智造工场,为硬科技创新提供了绝佳的试制、检测空间,已有6家独角兽企业在此成长、壮大。

“空间为本,服务为魂,投资为器。”冯戈道出了她眼中园区培育独角兽的秘诀。

圆桌论坛

独角兽养成呼唤更强驱动力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创新的能力和活力,不仅要看独角兽的数量,更要看独角兽的质量。受访的多位独角兽企业负责人认为,高质量独角兽的养成,离不开政策的持续支持。

百分点科技是金隅智造工场6家独角兽企业之一,企业首席运营官巨旭东建议,面对各城市的“抢人大战”,北京可加大力度争夺人才,在落户机制、居住便利等方面提升服务,留住更多年轻创业者。

在全球竞争中,创新生态是吸引和培育独角兽企业的关键要素。百望云CEO杨正道建议,市区部门可以继续加强政策引导,营造更加开放、协作、包容的创新环境。同时,建设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很有必要,为企业创新提供更稳定的环境。

佰才邦创始人孙立新认为,企业成为独角兽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良好的融资能力,相关部门可以更大力度投资新兴领域,让更多企业“钱、人、技术”三要素齐全,这样企业才有成长为独角兽的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本市支持独角兽企业的最新政策已经出台。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近期公布《关于进一步培育和服务独角兽企业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对在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承担重大任务的企业,以及在京新增布局项目的独角兽企业,市区两级拟给予最高不超过1亿元的资金支持。

多家企业负责人表示,期盼措施尽快落地,持续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独角兽企业注入新动力。

高精尖园区调研行视频请扫二维码

关键词: